進入內容區塊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

救災救護急先鋒

  • FB
  • Plurk
  •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 小字
  • 一般
  • 大字
救災救護急先鋒103期
  • 發佈日期:2022-01-12
  • 發佈單位:新北市政府消防局
  • 類  別:北海E月報救災救護急先鋒
  • 詳細內容:
  • 沿水帶撤離訓練
    投稿人:第一大隊莒光分隊 隊員 劉家均
    火災現場瞬息萬變,消防員冒險進入火場搶救,除了要有冒險犯難的勇氣和過人的膽識,還要有面對危險時快速的反應及緊急自救的應變能力,所以分隊利用下午常訓時間加強體技能,強化消防員如果進入火場的臨時應變能力。
         本次訓練模擬在濃煙密布、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火場中發生危險狀況,消防員如何利用滅火的水帶,沿著水線反方向向外摸索水帶逃生,由於火場環境嚴峻且複雜,除了掉落物及坍塌物外,亦可能有許多不確定的狹小空間障礙及複雜的水帶交錯,訓練人員視線遮蔽以模擬全盲狀況容易失去方向感,讓實際體驗黑暗摸索及障礙物穿越的逃生狀況,以利未來火場若指揮官下令撤離或遭遇危險狀況時,能夠快速安全的由火場撤離脫困。
        沿著水帶逃生是撤離火場的重要救命工具之一,在黑暗的火場中僅能靠著雙手及水帶找方向,透過下午常訓,除加強消防員火場自救能力、減少救災人員的傷亡外,若火場內發現受困民眾需救出時,更可利用此方式快速的撤離,以提高民眾的存活率。
    第2大隊辦理轄區分局警察人員CPR急救訓練
    投稿人:中港分隊  職稱:隊員葉哲銘
    OHCA患者為到院前無呼吸、無脈搏,世界各國目前的主流急救方式為依照AHA(美國心臟協會)每5年公佈1次的CPR與ECC指引,替患者進行相關的急救,為提升成功率,各國無不持續推動相關技術予急救專業與非急救專業人員,希望越多人越早介入急救流程,患者就有越高的機會恢復呼吸與心跳。
    根據最新指引(2020年版本),生命5環已更新為6環,依序為:緊急應變系統啟動、高品質CPR、去顫、高級心肺復甦、心臟停止後照護、復原。本局為目前到院前緊急救護的重點執行單位,雖救護人員的補充與救護車的出勤時效都在增快,但是OHCA患者如果超過6分鐘無相關急救,腦細胞可能開始壞死,若超過10分鐘則腦細胞可能產生不可逆之傷害,故CPR宣導與PAD(公眾AED)的設置,為目前政府重點推廣項目。
    警察人員雖不是專業醫療人員,然其與消防人員都屬於社會安全網的成員,另警察單位有分佈廣泛、出勤時效快速之優勢,如能將最基礎的急救技巧,讓警察人員在許多OHCA案件中發揮,相信會收到不錯的成效,例如重大車禍、路倒的患者,這類的案件,不少情形都是警察人員比救護車先行到場。故本局第2大隊於11月15~19日、11月22~26日,分上、下午,共計20梯次,針對新莊警分局及林口警分局所屬人員,辦理CPR暨AED急救訓練課程,為提升課程品質,每梯次學員為40名,教官與助教由該大隊於所屬分隊遴選EMT-P、對救護有熱忱、救護技術評核成績優異者優先擔任。
    本次課程,在教官、助教與學員的努力下,皆順利完成,學員除了學到相關急救學理,操作課亦不馬虎,個人單項操作、多人情境演練每位學員皆需實做,學員給予的回饋也相當正面。本局表示,世界各國在OHCA患者的急救上相當努力,我國亦不例外,本市在消防人員、醫療指導醫師的努力下,急救成功率每年都有呈現上升的趨勢,民眾熱心的參與,媒體也報導不少警察、民眾,在救護車到場前,幫助OHCA患者使用CPR與AED急救,患者最後順利出院的正面新聞,期許在各界的持續努力下,我們的生活能夠更加美好。
    第2大隊辦理水域器材保養暨救援訓練
    投稿人:中港分隊  職稱:隊員葉哲銘
    本市轄區幅員遼闊,動態水域如知名的北海岸、三峽大豹溪,是許多民眾的休閒熱門景點;靜態水域如各地方公私立游泳池、五股的微風運河,也是許多校隊、私人俱樂部訓練、家庭會前往的地方。但不少民眾因不熟悉地形,或水性不佳,經常發生意外,需要消防人員前往救援。
    為強化本局所屬人員水域救援能力,第2大隊於11月8日至12日,共計5天10梯次,於轄區五股微風運河,辦理本年度水域裝備器材保養暨救援訓練,全體所屬約200名皆需參訓,由大隊戰技教官團成員擔任授課教官、助教,中隊長以上層級人員擔任安全官,並派遣1部救護車現場待命。
    本次訓練分2部分進行:水域裝備與器材使用暨保養注意事項、情境救援演練。器材方面,介紹水域救援裝備:船艇、船外機、拋繩槍、救生圈、魚雷浮標,相關裝備的使用方法、平日保養維護要領、救援時故障之初步排除、使用後的清潔與收納技巧等,水域救援案件在第2大隊發生件數雖然相對較少,然氣候變遷下的極端氣候,許多狀況無法預測,故讓各項裝備隨時處於堪用,是每位消防人員需具備的能力與認知。
    情境救援演練,學員3人1組、加上助教共4人1艘船艇,學習3個項目:靠、離岸技巧、船艇8字環繞急駛操作、溺者船艇救援。每個項目看似簡單,但背後蘊含許多細節需注意事項。靠離岸技巧:操船手從準備離岸到上岸,都要有1手抓住油門桿,避免船外機入檔及加油門,無人掌握而導致失控,另離、靠岸時,眼神都需注意周遭,避免撞擊岸邊或誤傷他人;8字環繞急駛操作:操船者在進行船艇轉彎時,為加速過彎,船上人員得一致性的往該方向傾靠、緊握邊繩以防止人員掉落;溺者救援:船艇需從患者背後接近,救助手抓到患者背之後,將雙膝緊靠船邊並微蹲,操船人員加速油門,船艇旋轉方向為患者方向,使用離心力方式,快速將患者救出。為加深技能,3位學員,皆需輪流擔任救助手、患者與操船手,本次訓練在眾人努力下順利完成,本局期許訓練後,水域救援技巧、能力,同仁都能更上一層樓。
    爭分搶秒的OHCA救護有感
    投稿人:頭前分隊 職稱:隊員黃昭益
    爭分搶秒的OHCA救護,如何能在隨機應變的救護現場快速反應,有賴於平時的訓練,台上10分鐘,台下10年功,沒有人天生就什麼都熟悉,透過反覆不斷的訓練,方能在現場拿出最好的處置,提高OHCA救活率。
    平時單位下午時段的常訓,不斷的練習與操作才能知道自身不足之處,因應無電梯的老舊公寓眾多,以及OHCA救護現場的地形環境的不同,第二大隊各分隊推廣執行OHCA救護時使用LUCAS結合椅式擔架與搬運毯的方式,此舉利於搬運患者及節省救護人員徒手搬運的體力,給予患者最佳的處置,提高OHCA患者的存活率。
    透過精實的演練與操作,有效提升救護同仁操作熟稔度,除了能節省搬運消耗無謂的體力,還能提高OHCA患者存活率,一舉兩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這個道理,一起為OHCA救活率努力吧!
    汐止區鍋爐火警
    投稿人:汐止分隊 隊員 石純濰
        汐止分隊接獲一件鍋爐火警案件,救災救護指揮中心派遣汐止、社后、橫科、瑞亭、秀峰、深坑分隊及金山中隊,計出動各式消防救災救護車輛,及消防人員35名。
      汐止轄區分隊到達現場後立即佈線入室搶救,起火層為三樓,1樓為製油廠、2樓堆積大量雜物,佈線至起火層發現起火鍋爐位於鐵皮房內,負責人正拿水桶滅火,將其帶至樓下並確認無人員受困或受傷,而後進行滅火、降溫及殘火處理,後經帶隊官詢問表示炒鍋油管處突然起火,嘗試將火撲滅但煙太大、用水潑反而大量熱氣往上竄,在此也呼籲民眾懂得滅火很重要,但滅不掉的火也不要輕易嘗試,可能因此受傷或造成更大的危害。
        此次任務雖很快將火勢撲滅,但現場繼續對起火管線及天花板四周進行降溫,因管內囤積二、三十年油垢難以將其快速降溫,現場花了一些時間把水灌進油管內,此賴於平常精實的訓練,才能於現場與相鄰分隊有默契並迅速將其火勢控制撲滅,所以平常進行訓練時要培養出團隊默契,並有效將其專業技能及默契運用在救災救援上。
    石門區山林田野火警
    投稿人:石門分隊 隊員 吳明儒
        石門分隊轄區時常發生農民整理農地引火燃燒田野案件,附近居民通報119報案,使消防人員疲於奔波。  
        11月21日於本市石門區尖子鹿山上有民眾報案,山上有火光,消防人員到達現場後發現是農地燃燒雜草。引火燃燒田野的地主,一發現消防人員靠近,便自行撲滅,所幸僅是虛驚一場。
        在此特別呼籲民眾,消防法施行細則有明訂,田野引火燃燒,以開墾、整地、驅除病蟲害等事由為限。
    引火燃燒有延燒之虞,引火人應於五日前向當地消防機關申請許可後,於引火前在引火地點四週設置三公尺寬之防火間隔,及配置適當之滅火設備,並將引火日期、時間、地點通知鄰接地之所有人或管理人。
    引火應在上午6時後下午6時前為之,引火時並應派人警戒監視,俟火滅後始得離開。
        消防法第第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田野引火燃燒、施放天燈及其他經主管機關公告易致火災之行為,非經該管主管機關許可,不得為之。第四十一條則規定違反第十四條第一項所定法規有關安全防護措施、禁止從事之區域、時間、方式或應遵行事項之規定者,處新臺幣3,000元以下罰鍰。請民眾切勿以身試法,以及造成消防人員的頻繁出勤。
    文化分隊搬運訓練
    投稿人:文化分隊 職稱:隊員林煜昇
    人員搬運在消防隊中是最為常見的工作,每位消防員不管是於救護時,還是在火場中都可能需要做到搬運的工作,為了在狀況發生時更為有效率的進行搬運工作,所以特別在常訓辦理搬運訓練,訓練項目分別為2人、3人、有工具及無工具等各種搬運。
    因為在進行救護、火警等案件時,患者多為身體不適,搬運在多數有患者狀況下都會使用,但是現場可使用的人力、工具、空間、患者重量皆為不確定因素,因此在現場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決定出最合適的搬運方式是個非常好的課題,在一次一次的測試中,不斷的累積經驗使在進行人員搬運更為輕鬆。練習狀況包含:2人徒手搬運、2人使用搬運毯搬運、3人徒手搬運、3人使用搬運毯搬運及單人消防員式搬運。
    多數救災經驗都是經由經驗累積而成,搬運也相同,多次的練習可以讓人更加清楚該如何施力及從何處搬運位置最為有效率,為因應現場災害發生時多種可能發生的意外,並盡力搶救意外發生時的損傷,訓練的種類越來越多樣化,給予的情境也越來越複雜,透過本次訓練可使未來在執行搬運工作時更為熟練。
    本局第五大隊辦理山域搜救訓練
    投稿人:頂埔分隊 隊員 黃煒翔
     為強化消防人員山域搜救執行技巧,本局第五大隊特於11月9、10、11及12日結合11月份大隊集中訓練,辦理「山域搜救訓練」,計有約150人參加本次訓練。本次訓練於土城區山中湖登山步道辦理,由大隊內資深戰技教官團擔任教官,課程內容包括智慧型手機常用之登山輔助app介紹及SKED使用技巧。課程首先介紹平常慣用之手機作業系統(ios與android),常用的輔助app(「Oruxmaps」及「登山客」),這2款app軟體內建許多山友過去所攀爬的路徑,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執行山域搜救時,還可藉由簡訊傳輸自身的GPS位置,方便前進指揮所紀錄,為現今山域救援勤務中,除了傳統GPS之外,最有效的輔助設備之一。惟使用過程對手機電量消耗較為龐大,故搜救人員本身對於紙本地圖的基本判讀能力,亦不能忽略,避免手機電量耗盡而迷失方向。接著介紹SKED(捲筒式擔架)的使用方法,SKED除擔架本體之外,另含鉤環、拖拉用扁帶、水平吊掛用扁帶、11mm編織繩、腳部固定用扁帶等配件。在固定的過程,應確保每條固定帶都確實固定在SKED上,固定的過程應注意鬆緊程度,過度緊繃可能造成傷患身體不適合。完成固定後,可執行搬運或拖拉傷患,常見於橫坑、立坑、高低所救助、侷限空間救援、山難救助、直升機吊掛等地形之搬運, SKED因為其構造簡單且堅固,在國外已被消防或救難單位廣泛使用。冀由本次集中訓練,讓所屬同仁熟悉登山輔助工具及SKED的使用藉此強化未來可能面臨之山域搜救任務。
    本局第五大隊辦理12月份救護技術員增能課程
    投稿人:頂埔分隊 隊員 黃煒翔
    為提升救護技術員數據統計及獨立研究能力,本局第五大隊特於12月3日下午2時,假鶯歌專責救護隊,結合12月份救護月例會辦理「救護技術員增能課程」,由消防局醫療指導醫師陳承彬主持,與會人員包含大隊護理師、9個外勤分隊高級救護技術員代表,人數總計約20人。
    本次增能課程內容共有2個主題,首先說明介入型研究常使用的統計方法為「相依樣本T檢定」及「相關分析」,相依樣本T檢定不同於獨立樣本T檢定,使用時機為同一研究對象連續施測2次,且樣本數量大於30人以上,資料類型必須為「連續資料」,最後再由P值判定差距是否達到統計顯著,來斷定相關成效;相關分析不同於卡方檢定,相關分析為兩組「連續資料」的比較,其結果可說明兩變項間是否具有相關性,值得一提的是,相關性並非因果性,因果推論必須符合某些準則,才能斷定因果關係,不能與相關性混為一談。
    接著說明問卷發展的流程,可分為態度型、知識型,以及技能型的問卷,態度型問卷的題項來源可來自過去文獻、專家訪談、自身經驗等方式,接著需進行專校內容效度審視、項目分析刪除不良試題、因素分析發展建構效度,最後以信度分析評定一致性;知識型問卷,需進行難度與鑑別度分析,不同教學目標應有不同的試題難度與鑑別度;技能型問卷,在施測過程必須進行評分者間的一致性檢測,才能降低評審間的人為因素,確保施測結果的一致性。
    明年度的增能課程,預計將會針對文獻搜尋及整理技巧、行為科學理論與緊急救護課程設計、研究設計與架構,以及進階生物統計學等課程模組進行編製。期望透過增能課程的實施,能讓救護同仁具備基礎學術及資料分析能力,除提升自我專業能力外,也能與自身消防救護工作做結合,增能課程的相關簡報也無償提供有興趣的同仁下載使用,讓增能課程的效益發揮至最大。
    破門救護
    投稿人:新北市政府消防局烏來分隊 隊員陳登弘
        本局烏來分隊於110年11月24日16時47分,值班同仁接獲救災救護指揮中心派遣,烏來區野要街有民眾倒臥屋內,需破門救助。烏來分隊出動消防人員6名,11車、91車迅速趕往現場搶救。烏來人車抵達現場後,從窗口確認患者倒臥且無回應後立即破門。
        消防人員進入屋內確認患者倒臥於地上,且頭部有大量血跡未乾,立即確認患者意識,將患者翻身後執行心肺復甦術,並貼上AED及架上LUCAS(自動心肺復甦機)後抬上擔架準備送往新店耕莘醫院進行搶救。
    本局清水分隊辦理常年訓練-地下室搜索訓練
    投稿人:清水分隊 隊員 林益民
    針對都市地下型建築空間火災,除了攻打火點外,另一重大的任務,便是成功的搜索並能在關鍵的時刻挽回珍貴的人命、全身而退。對於不同的格局,加上地下室於火警多為停電狀況及煙層蓄積疑慮,消防人員往往對於現場不甚熟悉,容易發生搶救困難、空間迷失等問題,此課程針對安全官對人員的掌控,搜救人員搜救及沿水帶撤離進行模擬訓練,除了正確有用的資訊提供搜索小組外,救災人員平時需要建立有效的對話默契,以及救災現場搜索、撤退程序,更重要的是能確保搜救人員的生命狀況,由此才得平安順利地將患者救出並全身而退。
    相較於搜索戰術,佈線戰術雖然更為有效且直接,但由於地下空間的火載量通常都沒有工廠大,因此以人命搜救的考量點出發,此課程針對現場環境,於兩名搜救人員面罩以不透明塑膠阻擋視線模擬漆黑的地下空間環境,並以許多障礙物散落於搜救人員周圍,體驗救難現場臨亂的環境,讓搜救人員學習辨識是否為患者,初期前方入室搜人員以瞄子做為確保救命線延伸進入,督促雙雙多建立彼此的溝通,配合安全官定時的傳遞入室時間及確保氣量,並反映帶隊官搜救狀況,如此多層保護下的策略,方能把握現場危機時確實的搜索任務,讓未來遇到相似的狀況能迅速的達成任務。
    新北市三芝區紅葉谷步道山難救助
    投稿人:郭志峰    三芝分隊 職稱:隊員
    新北市三芝區近日發生一起山難救助案件,本局救災救護指揮中心接獲報案人於電話中表示一行人共4名女性,均約50歲,早上11點上山,前往紅葉谷瀑布後往下走,因天色昏暗在八連溪附近迷路受困,沒有食物和水,也沒有保暖衣物,其中一人已無體力移動,手機已快沒電極待救援。
    本分隊接獲報案後立即準備相關山難救援器材並驅車前往,由分隊幹部及當地義消帶領協助山難搜救。搜救過程中並利用發送簡訊方式獲取受困民眾正確經緯度位置座標並與指揮中心指勤員手機line互相保持聯繫,也請報案人每半小時致電指揮中心以確保人員安全。在當地熟悉山路的義消帶領下一路披荊斬棘進入深山搜救。
    當日由淡水中隊長帶隊,並將現場三芝分隊搜救人員結合當地山友,攜帶燈具、水等物資分2組摸黑上山搜救,於晚間6時52分順利尋獲受困4位民眾,並從紅葉谷步道下山,但因天色黑暗且困民眾體力透支,搜救人員花費近2小時才順利將民眾從紅葉谷步道帶下山。消防局在此向民眾宣導山區日夜溫差大,民眾進行登山遊憩應注意個人保暖並結伴同行,登山前應備妥裝備如GPS、手機、飲用食品、口哨、手電筒等,若需求援可使用視訊119 APP報案,俾利119指揮中心立即掌握現場狀況及患者座標,給予最適當的急救處置及建議,避免釀成遺憾。
    本局鶯歌分隊進行轄內新建集合住宅大樓垂直佈線訓練
    投稿人:鶯歌分隊 隊員 張耘肇
    高樓垂直佈線為消防員人員搶救高樓層救災時使用的一種佈線模式,使用2.5吋水帶以垂直未經過梯間方式佈線至火災發生樓直下層,與一般梯間佈線相比可減少水袋摩擦損失及水袋使用,於高樓層火災搶救時,常常需要花許多人力及時間於梯間佈線,若加以訓練熟悉垂直佈線,可增強梯間佈線時的速度,讓實際救災現場更有效率。
     近期高樓大廈越蓋越多,遇到高樓層建築物災害對消防人員來說是一大考驗,故鶯歌分隊分別於11月23日及11月30日常訓時間於鶯歌最高建物鶯歌長紅陶都舉行垂直佈線演練,以強化分隊同仁對高樓層火災搶救概念及佈線能力。本次梯間佈線訓練,可達到強化消防人員的體技能,深化正確之救災觀念,更可以促進同仁默契,以達到提升基層消防人員救災效能。
    三鶯捷運工程坍塌救災
    大埔分隊 隊員李朝江
    11月21日大埔值班台接獲救災救護指揮中心派遣出動救災,現場情況為捷運工程灌漿作業因意外導致崩塌,大埔人員抵達現場時,發現有1名患者懸掛在高空的作業員與另摔落在地的4人,其中已有3名工人無生命跡象,另有1名工人卡在3樓處,現場已有第五大隊人員進行搶救中,大埔人員抵達即刻向第五大大隊指揮官報到後加入搶救行列。
    現場救災過程為大埔分隊指揮官指示隊員蕭又禎著全身式吊帶身穿雨鞋做好水平母索確保,隊員黃員隨即跟上在現場與蕭員操作,大埔分隊指揮官與其他隊員從現場第四面的工業安全梯上到頂樓查看,確定坍塌結構安全無虞,並繞至3樓從現場第四面進入,勘查現場結構以及人員安全的狀況。
    進攻高點-雙節梯
    投稿人:南勢分隊 隊員 徐來毅
     雙節梯是我們救災時很重要的裝備,不管是在訓練中心,抑或是在實務救災方面,都是我們會使用到的器材。就算現在雲梯車的使用讓救災更方便,但是在狹小巷弄內,雲梯車無法進入,雙節梯還是無可取代的戰力。
        雙節梯在攀爬時需要克服心理的恐懼,因為當雙節梯伸長到一定長度時,攀爬非常容易搖晃,隨時會覺得好像要掉下去了,但是我們的工作便是要克服自身的恐懼,深入最危險的地方,因此平時的訓練更要扎實。
        雙節梯在升梯時就需要跟你的夥伴配合,一個負責穩固梯身,一個負責升梯,稍有閃神可能就會造成梯子倒塌造成更大危害,靠上牆後,需要注意角度及穩固度,才不會在爬的時候造成危險,高度也要超過你的目標樓層一些才行,攀爬時你的夥伴也要幫你確保雙節梯的穩固,讓你安心執行任務,在雙節梯上的固定鎖腿,讓你可以空出雙手執行破壞器材的操作,是很重要的技能,也要做確實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
        現在越來越多可以幫助救災的工具出現,讓我們救災更加輕鬆,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最基本、最基礎的救災技能,才不會在器材故障時無法執行救災任務。
    國家搜救隊伍認證分級標準(NAP)動員演練
    南雅分隊 隊員葉昇樺
    消防署為推動搜救隊伍能力分級,強化中央與地方救災夥伴機制,特地參考聯合國國際救援隊伍分級評測方式,訂定出符合我國搜救隊伍分級標準,並於今年首次受理搜救隊伍申請能力分級檢測。我們新北市政府消防局特種搜救隊每當台灣發生大型災害時,無論發生地點是否在轄內,時常跨區援助各地災害搶救,因此今年度積極籌備力求通過消防署的評核,檢視自我救災動能,以確保災害發生時,能於第一時間投入救災。
    救災隊伍分級機制區分為輕型(Light)、中型(Medium)及重型(Heavy)三個等級,強調管理組織和技術操作,針對指揮、搜索、救援、醫療及後勤等五大類別進行全面評核審查,特搜大隊於年初已派人至南投訓練中心實地參與演練,歷經36小時不間斷實質演練,針對各類組受測項目實地執行並檢討改善缺失,另外也籌措經費派人前往熱切割技能考照,希望能在災區現場透過熱切割技術快速切斷鋼筋結構,開拓空間使救災人員能盡速進入災區搶救。
    11月22日新北市特搜隊於林口文化分隊進行實地演練,並由謝副市長親自到場檢視校閱,期望12月特搜同仁至消防署參加評測時能順利通過檢測。
    廢車回收場火警搶救案經驗分享
    投稿人:員山分隊 隊員 陳志旻                                    
        本分隊近日接獲一起中和區中板路巷內廢車回收場火警,現場為12米高占地約200坪開放式違章鐵皮工廠,廢車回收場內堆疊大量車體及車用零件,抵達時已全面燃燒,熊熊火勢蔓延場區,偶有爆炸聲響,黑煙直竄天際場面駭人;第一時間各分隊水線組佈水線至正面,多條水線同時射水搶救,灌救15分鐘後鐵皮內部鋼樑受燒不堪塌陷,可燃物遭受掩蓋增加搶救困難。
       後續接觸到廠區負責人,負責人表示現場存放各式油料及廢油回收,故由第一、七大隊統一下達所屬分隊改以泡沫覆蓋滅火戰術,各執行分隊行動一致取提車上泡沫桶至前方,將渦輪瞄子更換泡沫瞄子進行雨落式和堆積式覆蓋燃燒物,泡沫滅火效果卓越,火勢獲得控制;火勢控制後南雅特搜重機械機具到場破壞和翻挖塌陷和掩蓋的燃燒物,業者大型怪手也加入作業,晚間10點許火勢完全熄滅。
       該案件傷亡人員僅有場區員工因初期滅火導致手部燒燙傷送醫,所幸無大礙,後續調查起火原因為員工進行倒油作業時產生油氣不慎引火燃燒,而該作業區多為易燃物品,才導致火勢快速延燒。該起火原因讓我聯想起平時分隊器材進行添加油料也是高危險動作,油氣瀰漫周遭空間僅需一點火星即能快速燃燒,以此借鏡在分隊添加油料時應保持通風,周圍不應有火源產生才能確保安全,多一分注意少一分危險。
    2021六福村MCI比賽
    投稿人:永利分隊 隊員 藍茂誠
        原先5月中旬由台灣災難醫療隊發展協會舉辦的2021第一線應變人員大量傷患技能競賽,因為今年疫情嚴峻導致延宕,於12月5日、6日假六福村遊樂園舉辦競賽,吸引全台消防、義消等救護好手前往共襄盛舉同臺較勁。
        我和分隊同仁也組成一隊參加,由3名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及2名中級救護技術員EMT-2,經過急救器材整備、單項技術練習、綜合情境演練以及模擬大量傷病患情境練習。經過一番演練,成員們各個摩拳擦掌,等待著上場的時刻來臨。到了比賽當天,看著各路隊伍,在布置好的場景舞台上,是1件廂型車撞進餐廳的車禍事故,造成多重傷患的情景由5名救護人員來處置(包含以下步驟:安全、狀況了解、訊息回傳、建立指揮、檢傷分類、醫療、後送)。
        看著其他參賽隊伍的巧思(如以LED燈架設傷患紅黃綠區的配置、以小零食安撫民眾等)使我大開眼界,以後還要多參加這種賽事來增加自我的救災救護能力。

     

相關附件
相關圖片
瀏覽人次:868 人 更新日期:202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