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搜大隊慈福分隊 隊員 陳信瑋
隨著戶外活動盛行,每年走入戶外登山的人口也逐年遞增,許多人願意步入山林感受大自然,但往往缺乏對於自身體能和地形的掌控,致使近年意外發生比例逐年遞增。10月31日,慈福分隊接獲救災救護指揮中心派遣新北市烏來區哈盆古道山搜任務,據了解該名患者為年約50歲登山客,疑似清晨登山時不慎摔落山谷,慈福分隊接獲派遣後,郭豐裕小隊長即於值班台集合上班同仁,確認出勤人員及分配出勤車輛,並同時指示值班台收集山域路況及天氣資訊,告知此次任務目標後,要求大家整理個人裝備並於10分鐘後集結出發。
此次救援位置為烏來山區,前往途中即由指揮中心告知患者疑似跌落約百米位置,且意識不清有生命危險,然烏來山區道路陡峭,且飄者渺渺細雨導致路面濕滑,雖心繫患者危急必須加快速度前往,但仍需注意路況及自身安全。而當我們到了此次救援的指揮站,任務指揮官即告知我們前往此登山路線已多年失修,處封閉狀態,而至患者墜落途徑已有多處土石坍方,目前由烏來及安和分隊嘗試下降接觸患者,指示我們需攜帶多條繩索及架設器材,於坍方位置架設橫渡系統協助搬運患者。
我們一行人背負繩索及器材裝備即前往登山口出發,一進到登山步道,映入眼簾盡是原始森林,霧氣瀰漫,讓習慣在都市救援的我,還有些不適應,但人命救援的急迫性立即將我拉回現實,而登山步道更因年久失修僅剩一個人通行寬度,潮濕天氣更讓地上泥濘濕滑,突顯此次救援的困難程度,帶隊官及資深學長走在隊伍最前面,一路上觀察路況評估可能需要繩索橫渡的溪谷及系統架設的固定點。途中無線電接獲,安和及烏來分隊人員已下降並接觸患者,正協助將患者固定上拉至登山步道,因患者狀況危急需盡速脫困,而慈福分隊接獲指示後,即於坍方位置開始進行橫渡系統架設。
使用長繩做橫渡軌道繩,50米繩選擇做拖拉繩,分隊端的李杰恩、鍾旭泰與龔德剛學長在A點端架設緊繃繩,其餘人則在B點架設固定點,架設完成後經過漫長的等待,大約在下午1點40分左右與安和、烏來分隊將患者從百米山谷以垂直拖拉方式將患者拉上,並步行與我們會合,接著由A點拖拉至B點,因為受地形阻礙,我與義弘學長拖拉的距離約不到3公尺,一直反覆的拖拉與重置考驗著拖拉者的肌耐力,拖拉了10分鐘才將患者拉至B點。抵達平面後以2人一組的方式搬運患者下山,主要由安和與烏來分隊人員輪流搬運,慈福人員則是先行在下個架設點待命,其他人則不停地交換人力協助搬運,搬運途中因人員足夠,不需搬到力竭即可換人,但不停的走及地面濕滑,使得更需加留意步伐,也為搬運行進添加幾分難度,途中也遇到些插曲,在搬運的途中突然傳來前方學長提醒:「這裡要加快腳步!有蜂!」。在體力耗費且沒那麼好的地形上行走,也只有彼此對彼此打氣加油,靠著凝聚士氣來提升自己的狀態,咬牙撐到下一個拖拉點。
考量患者狀況以及分隊端器材,我們以2條百米繩做為軌道繩,50米繩在河谷對面做拖拉繩,我與郭豐裕小隊長在A點將患者掛接上軌道繩,B點拖拉端由何瑋笙與莊義弘學長進行拖拉,約3分鐘成功將患者送往對岸,接著再耗費約20分鐘將患者帶到步道口處,踩著約15公尺高的階梯,每踩過一階,鬥志就提高1分,終於在下午4點10分左右將患者救出,送上烏來分隊的救護車上。在這次救援過程中有些令人值得學習的地方,像鋁箔紙,在漫長的脫困過程可以給予患者適當保暖,安和分隊的義消們有準備木棍結合SKED讓患者吊著好搬運。此次救援過程還算順利,但同時也要呼籲民眾登山需要考量的事情甚多,不僅天候、地形和環境等,自身狀況也得多加考量,才能安心上山,平安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