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人:烏來分隊 隊員 陳振偉
據耆老口述,地名由來因聚落北邊有一座山,形似清朝官員所戴的紗帽,因而取名紗帽山,而聚落正位於紗帽所延伸出來似「匙」的冠耳(帽沿)山形又似匙(即紗帽嵵),所以又稱為「匙(嵵)山」。聚落在山內,即名「嵵內」或「嵵裡」。由此可知本地名稱之由來,與自然環境之地形外貌有密切關係。
嵵裡里東鄰井垵里,西接風櫃里,南與虎井、桶盤兩嶼隔海相望,北方瀕臨馬公南灣和測天島及前寮里相對。地形東西長、南北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聚落位於今201號縣道南側的海邊,前面(南面)有一片白色的貝殼沙灘;早期居民都在沙灘上從事牽罟漁業,民國55年(1966)鎮公所在沙灘西端闢設的「嵵裡海水浴場」,民國60年(1971)之後逐漸成了一個重要觀光景點。
聚落西方有一處海拔32公尺的丘地(俗稱為「大山」),丘地的東坡有一座風積的小沙丘地形,俗稱為「牛母山嶺」;西側的山谷(青灣)在日治時期被劃為軍事用地,戰後稱為「青灣營區」,由砲兵部隊駐紮(照片2-1)。大山最東端頂部的台地坡下早期也有一處海軍基地(近年已撤離),西北側的潮間帶則有一片可以牽網捕魚的沙灘,在民國60年(1971)左右成了居民丟棄大型廢棄物的垃圾場。
利用回家的時間,到沙灘上走了一圈,順手拿了垃圾袋,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撿了滿滿的兩大袋垃圾,看著乾淨的沙灘,心情也跟著美麗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