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人:第七大隊中和分隊 隊員 張凌豪
眾所皆知,到院前呼吸心跳停止(OHCA)的患者,分為不可電擊心律(Asystole、PEA)與可電擊心律(VT、Vf)兩種類型,其中可電擊心律的病患,又是存活率最高的病患,經過高品質CPR及電擊器去顫後,有很高的機率讓患者在現場恢復心跳(ROSC),但讀者是否曾經遇過,某些可電擊心律的病患,不管怎麼去顫,心律還是無法矯正回來,究竟是患者是心臟問題導致無法矯正心律,還是我們急救者操作電擊器時出現問題,才導致患者無法救活,需要好好討論。
永利分隊隊員柯廷儒無意中發現了分隊111年1月至10月執行的OHCA案件,可電擊心律患者佔案件的30%,電擊三次以上又佔案件的53%,去顫成功率僅11.7%而已。
柯廷儒為了找出問題,特地查詢了相關論文,2021年歐洲復甦協會一篇論文指出,電擊成功率影響因素為「最大程度提高穿透心肌的電流密度(電擊劑量),最小化胸壁穿透電阻(最短路徑)」調閱現場影片後,發現這些案件有一個共通性,就是電擊貼片位置偏差,圖一是原廠建議貼片位置,貼片須貼在鎖骨下方及心尖處,但是因為現場環境影響或操作者手忙腳亂等原因,導致貼片位置無法最佳化,直接導致去顫效率不佳,現在柯廷儒正著手改善這個狀況,期待後續改善成果。